各位当爹当妈的、还有家里帮着带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,咱今儿个不聊别的,就掏心窝子唠唠养娃这点事儿。咱老辈人常说 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以前我还觉得这话有点玄乎,直到身边朋友家的娃一个个长大,再加上看了不少育儿的研究,才明白这话真不是瞎掰 —— 孩子小时候的脾性、习惯,真能影响将来走啥路、能活出啥样。之前刷到个海外的长期研究,人家跟踪了好几千个后来在各行各业都挺拔尖的人,最后总结出个规律:这些能成事的人,小时候大多有仨关键本事。不是说非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也不是说从小就得考双百,就是些看似平常的小特质,偏偏是这些特质云策略,让他们长大后不管是跟人打交道,还是干自己的事儿,都能顺顺当当的。
今儿个咱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,把这仨 “出息特质” 掰扯明白。到底是啥本事这么金贵?咱在家带娃的时候,咋帮着娃把这些本事练出来?我再给您举几个身边实打实的例子,保准您听得明白、记不住还能回头琢磨,养娃路上少走点冤枉路,少操点没用的心。
展开剩余93%一、第一个本事:能管住自己!自律的娃,长大不用爹妈揪着耳朵催
先说头一个关键特质 ——自律。一提自律,可能有人觉得是让娃跟小老头似的,天天板着脸学习,连玩都不敢痛快玩?那您可就理解偏了。真正的自律,是娃能管住自己的小性子,不是想咋闹就咋闹;能把自己的小日子安排明白,该写作业的时候不磨磨蹭蹭抠橡皮,该撒欢玩的时候也能放开了乐;慢慢养成规律的习惯,不会看见个动画片、玩个小游戏,就把该干的事儿全抛到后脑勺。
您别觉得这事儿简单,好多大人都做不到 —— 咱自己是不是也有过 “今晚要早睡”,结果刷手机到后半夜的情况?更别说小娃了,他们正是爱玩爱闹、没耐心的时候,能做到自律,那真得好好夸夸。但您瞅瞅那些从小就有点自律劲儿的娃,那日子过得叫一个顺:放学回家不用爹妈喊 “快写作业”,自己把书包一放就坐书桌前了;早上不用您掀被窝催着穿衣服,定好闹钟自己就能爬起来;就算旁边有小朋友喊着 “快来玩游戏”,他也能先把作业写完、把该做的事儿弄利索,再跑去凑热闹。
这样的娃,不光家长省心、老师待见,他自己心里也亮堂 —— 知道 “说到就得做到”,慢慢就攒下了 “靠谱” 的底气,长大不管是上学还是上班,干啥都让人放心。
咱小区有个叫明昊的娃,就是个典型的 “自律小标兵”。从一年级开始,每天放学回家,第一件事儿不是找零食,是把书包往桌上一放,掏出个小本本列清单:数学口算 20 道、语文写 3 行生字、英语打卡 15 分钟,列完了就一项项勾着做,做完一项划掉一项,半点不拖沓。等所有作业都弄完了,才打开电视看会儿动画片,时间还掐得特别准,到点就自己关。周末更规律:早上 9 点到 11 点,要么看书要么写点练习题,中间还会自己安排 10 分钟休息,喝口水、摆弄摆弄小玩具;下午要么去公园跟同学打球,要么在家搭乐高;晚上跟爸妈一起看会儿纪录片,比如《地球脉动》《大国重器》,看完了还能跟爸妈聊几句 “刚才看见长颈鹿吃树叶了”“那个大轮船好厉害”。
有时候明昊妈心疼他,说 “要不今天别写练习题了,妈带你去吃冰淇淋”,明昊还会认真地说 “妈,练习题还没写完呢,玩着也不踏实,写完了再去吃,冰淇淋也不会跑”。您说这孩子,小小年纪就有这份定力,能差得了吗?后来跟明昊妈聊天,才知道这自律不是天生的,是慢慢练出来的。明昊上幼儿园的时候,他妈就固定每天晚上 8 点半陪他读绘本,不管多忙,这个时间都不挪;上小学前,俩人一起画了张作息表,贴在书桌前,几点起床、几点吃饭、几点写作业、几点玩,都写得清清楚楚。刚开始明昊也会忘,比如到了写作业的时间还想玩玩具,他妈不吵也不骂,就提醒他 “你看看作息表,现在该干啥啦?” 慢慢的,明昊就养成了习惯,不用提醒也知道该做啥。
您看,没有天生就自律的娃,都是家长慢慢引导、陪着练出来的。别总说 “我家娃就是磨磨蹭蹭”,从今天开始,跟娃一起定个小计划,比如 “每天放学先玩 20 分钟,再写作业”,或者 “晚上 9 点前必须睡觉”,一点点来,娃总能学会管住自己。
二、第二个本事:会跟人搭伙!懂合作的娃,走到哪儿都有人帮
再说说第二个重要特质 ——团队意识,说白了就是 “会跟人一起干活”。现在这社会,早不是 “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成事” 的年代了。您想啊,娃上学的时候要做小组作业,几个人得一起查资料、写报告;将来上班了,搞项目、做方案,也得跟同事配合;就算是平时跟朋友玩,也得懂得互相迁就。
从小就懂协作的娃,有啥好处?他能快速融入陌生的圈子,比如刚上幼儿园、刚上小学,别的娃还在哭着找妈妈,他可能已经跟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了;他知道咋跟人说话、咋听别人的想法,不会一根筋只认自己的理儿;遇到事儿能跟人一起商量着办,把事儿办得漂亮,这样的娃,走到哪儿都受欢迎,都有人愿意帮他。
您可别小瞧 “合作” 这事儿,好多小娃一开始都有点 “以自我为中心”—— 玩玩具的时候,不管是不是自己的,都往怀里抱,别人碰一下就哭;做游戏的时候,非得自己当 “大王”,别人想当就不乐意;跟同学一起做手工,人家说 “咱们这样粘更漂亮”,他非得说 “我这样才对”,最后要么闹得脸红脖子粗,要么手工做一半就撂挑子了。
但懂团队意识的娃就不一样了。比如玩 “老鹰捉小鸡”,他当 “母鸡” 的时候,会张开胳膊护着身后的 “小鸡”,还会喊 “大家跟紧我,别被老鹰抓住啦”;做小组手工的时候云策略,会主动问同学 “你剪东西剪得好,你负责剪纸,我来粘胶水,咱们分工干,快一点好不好”;就算跟人有不一样的想法,也不会哭闹,而是说 “咱们先试试你的办法,要是不行,再用我的,行不行呀”。您说,这样的娃,谁不喜欢跟他一起玩、一起做事?
我姐家的娃朵朵,就是个 “合作小能手”。去年学校搞运动会,有个 “接力运球” 的项目,需要四个小朋友一组,每个人用小勺子端着乒乓球跑,跑完一段递给下一个人,全程球不能掉地上,掉了就得从头来。
一开始朵朵他们组总掉球,有个小男孩急得直哭,说 “都怪你跑得太快了”,另一个小女孩也跟着委屈,说 “我明明接稳了呀”,几个人差点吵起来。朵朵一看这情况,赶紧说 “咱们别吵了,吵也没用。我刚才看着,咱们掉球是因为跑得太快了,球在勺子里晃来晃去就掉了。咱们慢一点,把球端稳,交接的时候,递勺子的人喊一声‘好嘞’,接的人再伸手,这样就不会错了。”
后来他们组就照着这个办法练,朵朵还主动跟那个哭的小男孩说 “你别着急,咱们慢慢练,肯定能行”。最后比赛的时候,他们组真的没掉一次球,还拿了二等奖。颁奖的时候,四个小朋友手拉手上去,笑得特别开心。
朵朵妈跟我说,其实她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娃的合作能力。比如在家做饭的时候,会让朵朵帮忙择菜、递盘子、擦桌子,一边做一边跟她说 “你看,妈妈负责炒菜,你负责择菜,咱们两个人一起干活,饭才能快点做好,要是妈妈一个人干,得忙到什么时候呀”;周末带朵朵去跟小朋友玩,遇到抢玩具的情况,不直接帮她把玩具要回来,而是蹲下来跟她说 “你跟小朋友商量一下,比如‘你玩十分钟,然后给我玩十分钟,咱们轮流玩,好不好’,这样你们俩都能玩到,多好呀”。
慢慢的,朵朵就明白了:跟人好好合作,能玩到更多玩具,能做成好多自己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儿,还能交到好朋友。您看,合作能力不是天生的,是在平时的小事里慢慢练出来的。别总觉得 “娃还小,长大了自然就会了”,等他长大了再学,可就费劲了。
三、第三个本事:爱琢磨!好奇心强的娃,自带 “往前跑” 的劲儿
最后一个关键特质,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 ——强烈的好奇心。啥叫好奇心?就是娃眼里有 “光”,看到啥新鲜东西都想问 “为啥”“咋回事”“我能试试吗”。比如天为啥是蓝的不是绿的?小鸟为啥会飞,人为啥不会飞?妈妈做饭的时候,油为啥会溅出来?正是这股子 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 的劲儿,推着娃去看、去听、去琢磨、去学新东西,就像给娃装了个 “进步马达”,不用人催,他自己就想往前跑。
您发现没?小娃刚出生的时候,对这个世界啥都好奇。比如会盯着天花板上转动的风扇看半天,眼睛都不眨;会把手里的玩具拆开,看看里面到底有啥 “秘密”;会追着地上的蚂蚁跑一路,想知道蚂蚁要去哪里;会把杯子里的水倒来倒去,看水在不同的杯子里是啥样子。这其实就是好奇心在 “冒头”,是娃探索世界的开始。
但好多时候,这份好奇心会被大人无意中 “磨没了”。比如娃指着天上的云问 “妈妈,云为啥是白色的呀,它能摸吗”,有的家长嫌烦,就说 “哪有那么多为啥,你记住云是白色的就行了”;娃想把玩具车拆开看看里面的齿轮,家长赶紧拦住 “别拆别拆,拆坏了就不能玩了,多浪费钱”;娃蹲在地上看虫子,家长拉着他就走 “快走快走,虫子多脏啊,别碰”。
一次两次还行,时间长了,娃就觉得 “问了也白问,还会被说”“琢磨这些没用,会被骂”,慢慢就不想问了,也不想琢磨了,再遇到新鲜东西,也懒得去看、去学,慢慢就变得 “不爱动脑筋”。您说可惜不可惜?
但那些好奇心被好好保护的娃,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我同事家的娃小宇,就是个出了名的 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走到哪儿问到哪儿,有时候问的问题,连他爸妈都答不上来。
有次周末,他爸带他去公园玩,小宇蹲在地上看蜗牛,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,问了一串问题:“爸爸,蜗牛为啥背着壳走啊?它的壳是不是跟我的书包一样,装东西用的?”“蜗牛没有脚,咋能爬这么快呢?我看它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线,那是啥呀?”“蜗牛下雨天出来,是不是怕晒太阳啊?太阳晒到它,它会变成干吗?”
他爸没嫌烦,也没随便编个答案糊弄他,而是蹲下来跟他一起看,说 “爸爸也不知道蜗牛的壳为啥不能丢,咱们回家查资料好不好?咱们还能看看蜗牛爬过的线是啥,说不定是它的‘小脚印’呢”。回家后,他爸真的跟小宇一起翻《昆虫百科》,还在网上找了蜗牛的科普视频,俩人一边看一边讨论,小宇看得眼睛都亮了。
现在小宇上三年级,特别爱看书、爱动手。看完《科学小实验》这本书,会拉着爸妈一起在家做实验:比如用杯子装水,放一张纸在杯口,倒过来看看纸会不会掉;用鸡蛋、醋、杯子,做 “会跳舞的鸡蛋”。看到电视里讲机器人,就吵着要报机器人兴趣班,说 “我想自己做一个机器人,让它帮我拿东西”。甚至看到妈妈织毛衣,都会凑过去问 “妈妈,毛线是咋变成毛衣的呀?我能试试织一针吗”。
正是这份好奇心,让小宇学习特别主动。学数学的时候,不是光记公式,而是会琢磨 “这个公式是咋来的?要是换个数字,结果会不一样吗”;学语文的时候,会想 “作者为啥要写这篇文章呀?他写的时候是不是很开心”;上课的时候,老师提问,他总是第一个举手,就算答错了云策略,也不气馁,还会问 “老师,为啥我错了呀”。
小宇妈跟我说:“其实我也没啥特别的诀窍,就是娃问啥,我都尽量认真听、认真答;要是我也不知道答案,就跟娃说‘妈妈现在也不清楚,咱们一起查资料、一起琢磨,好不好’,从来不笑话他的问题‘离谱’。比如有次他问‘天上的云能不能吃啊’,我没说‘你傻呀,云咋能吃’,而是说‘咱们想想,云是水蒸气变的,没有味道,可能不好吃。但咱们可以想象一下,要是云是棉花糖做的,那该多好吃呀,一口咬下去,甜甜的’。这样一来,娃就敢继续问、愿意继续琢磨了。”
您看,保护娃的好奇心,其实一点都不难。关键是咱得有耐心,别敷衍、别打击,跟娃一起做 “探索世界的小伙伴”,娃的好奇心才能一直 “冒头”,才能一直有 “往前跑” 的劲儿。
四、咋帮娃养成这仨本事?家、校、社会得一起使劲
说了这么多,各位家长肯定最关心:咱到底该咋帮娃培养自律、合作、好奇心这仨本事?其实也不难,核心就是 “家、校、社会一起使劲”,给娃创造一个能慢慢练本事的环境。不是光靠家长一个人 “鸡娃”,也不是光靠学校老师教,得三方配合,才能让娃把这些本事真正学到手。
1. 家里:爸妈先做好榜样,别光说不练
养娃先养己,这话真没说错。想让娃自律,爸妈先得有自律的样子。比如别一边让娃 “早点睡觉”,一边自己刷手机到后半夜;别一边让娃 “别磨蹭”,一边自己早上起床磨磨蹭蹭。您要是有规律的作息、能管住自己,娃看在眼里,自然会跟着学。
想让娃懂合作,爸妈在家别搞 “一言堂”。比如周末去哪儿玩、晚上吃啥,跟娃一起商量:“你想去公园,妈妈想去超市,咱们先去公园玩一小时,再去超市买你爱吃的草莓,好不好?” 让娃知道 “商量着来,大家都开心”。平时在家也可以多搞点 “合作小任务”,比如一起收拾玩具、一起包饺子、一起拼拼图,让娃明白 “大家一起干活,事儿才能办得好”。
想让娃有好奇心,爸妈先得保持对世界的 “新鲜感”。比如看到路边的小花,跟娃一起感叹 “哇,这花的颜色真好看,你知道它叫啥名字吗”;看到天上的飞机,跟娃一起猜 “你说这飞机要飞到哪里去呀,上面坐着多少人呢”。娃问问题的时候,别敷衍,哪怕说 “妈妈现在不知道,咱们回家一起查百度好不好”,也比 “别问了,没意思” 强。
另外,在家可以多搞点 “小活动” 帮娃练本事。比如培养自律,跟娃一起制定 “每日小计划”,用贴纸或者小红花奖励他完成的任务 —— 今天按时写完作业了,贴一朵小红花;今天自己收拾书包了,再贴一朵,攒够十朵小红花,就满足他一个小愿望,比如买本喜欢的书、去一次游乐园。
培养合作,跟娃一起玩 “合作类游戏”,比如拼图、搭积木、玩 “你画我猜”。玩的时候故意说 “妈妈这块拼图找不到位置了,你能帮帮我吗”“咱们一起搭个大房子,你负责搭屋顶,我负责搭墙,好不好”,让娃在玩中学会配合。
培养好奇心,在家搞点 “小探索”。比如春天的时候,跟娃一起种一颗小种子,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,让娃记 “观察日记”;夏天的时候,跟娃一起看星星,找一找北斗星、织女星;秋天的时候,捡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,跟娃一起贴 “树叶画”。这些小事,都能让娃的好奇心慢慢 “发芽”。
2. 学校:多搞集体活动,让娃在玩中练本事
学校是培养这仨本事的好地方。毕竟娃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,跟老师、同学相处的过程中,能学到很多在家学不到的东西。
比如培养自律,老师可以在班里搞 “自律小明星” 评选,每周选几个按时交作业、上课认真听讲、能管好自己的娃,给他们发个小贴纸或者小奖状,娃们为了拿到奖励,都会主动约束自己。我邻居家的娃在实验小学上二年级,他们老师还会让每个娃准备一个 “任务本”,把每天要做的事记下来,比如 “背 10 个生字”“帮同学捡一次东西”,完成一项就打个勾,放学前老师会抽查,慢慢的,娃们都养成了 “自己的事自己记、自己做” 的习惯。
培养合作,学校可以多搞点集体活动,比如小组手工比赛、班级合唱、运动会集体项目。就像我姐家朵朵学校,每年都会搞 “班级文化节”,每个班要出一个节目,需要全班同学一起参与 —— 有的负责编剧本,有的负责演角色,有的负责做道具,有的负责化妆。朵朵班去年演了个《小蚂蚁搬西瓜》的小话剧,朵朵负责做 “西瓜道具”,她跟另外两个同学一起用卡纸、棉花做了个大西瓜,还在上面画了花纹,最后他们班的节目拿了一等奖,娃们都特别有成就感,也更懂 “一起干活才能把事做好”。
培养好奇心,老师可以把课堂变得 “有意思” 一点。比如上自然课,别光让娃看书本,而是带娃去学校的小花园,让他们观察花草的叶子、花瓣,摸一摸、闻一闻,问他们 “为什么有的花早上开、晚上谢”“为什么有的叶子是圆的、有的是尖的”;上数学课,别光让娃做题,而是用积木、小棒教娃认识数字、算加减法,让娃觉得 “原来数学这么好玩”;上语文课,学完一篇课文后,让娃编 “故事的新结尾”,比如学完《小蝌蚪找妈妈》,让娃想 “小蝌蚪找到妈妈后,还会发生什么事”,鼓励娃大胆想象、大胆说。
我同事家小宇的老师就特别会引导,上科学课的时候,老师带了好多小玩具,让娃分组研究 “玩具是怎么动的”—— 有的组拆了发条青蛙,发现里面有弹簧;有的组拆了遥控汽车,发现里面有电池和小马达;还有的组研究了会唱歌的玩偶,发现里面有个小喇叭。最后每个组派代表上台分享 “我们发现了什么”,小宇组研究的是发条青蛙,他上台的时候特别骄傲,说 “我们发现只要把青蛙的发条拧紧,弹簧就会转,青蛙就会跳了”。您看,这样的课堂,娃能不爱学吗?好奇心能不被激发吗?
3. 社会:多带娃见世面,让娃在探索中长本事
除了家跟学校,社会也是个 “大课堂”,多带娃出去走走、见见世面,比让娃在家刷题、上补习班有用多了。
想激发娃的好奇心,就多带娃去科技馆、博物馆、植物园。比如去科技馆,让娃体验 “模拟飞行”“水力发电”“机器人跳舞”,娃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,肯定会问一连串问题,这时候您别嫌烦,陪他一起看说明、一起问工作人员,慢慢的,娃就会对科学产生兴趣。我之前带侄子去科技馆,他在 “声音传播” 的展台前玩了好久 —— 对着一个喇叭说话,另一个喇叭就能传出声音,他反复试了好几次,还问工作人员 “为什么声音能跑这么远”,工作人员给他讲了 “声音靠空气传播” 的原理,虽然他不一定全懂,但眼里的光特别亮,回家后还跟我模拟 “声音传播” 的游戏。
想培养娃的合作能力,就多带娃参加亲子活动、社区活动。比如社区组织的 “亲子植树”,需要家长和娃一起挖坑、放树苗、填土、浇水,有时候还需要跟其他家庭配合 —— 你家递铁锹,我家扶树苗,大家一起干活,树苗才能种好。还有公园组织的 “儿童义卖”,娃们需要一起摆摊、一起吆喝、一起收钱,有的负责招呼客人,有的负责找零钱,有的负责整理货物,在这个过程中,娃们能学会 “互相帮忙、一起赚钱”,也能明白 “合作能做成自己一个人做不了的事”。
想培养娃的自律能力,就多带娃去图书馆、书店。图书馆里特别安静,大家都在看书,娃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学习,自己也会静下心来。您可以让娃自己选一本喜欢的书,规定好 “咱们在这里看一小时书,然后去吃冰淇淋”,慢慢的,娃就会养成 “先完成任务、再享受” 的习惯。我闺蜜带她儿子去图书馆,一开始娃坐不住,看十分钟就想走,闺蜜没强迫他,而是说 “咱们再看五分钟,看完这页就走”,慢慢的,娃能坐半小时、一小时,现在每周都主动要求去图书馆看书,还会自己带个小本子,把看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。
还有,平时带娃出门,也可以多给娃 “锻炼的机会”。比如去超市买东西,让娃帮忙算一算 “买一瓶牛奶 5 块钱,买一个面包 3 块钱,一共需要多少钱”;去菜市场买菜,让娃帮忙跟摊主说 “阿姨,我要一斤西红柿”;坐公交车的时候,让娃帮忙看站牌,提醒 “咱们到哪一站下车”。这些小事,既能让娃学会独立,也能让娃慢慢养成 “自己的事自己做” 的自律习惯。
五、唠句心里话:养娃别着急,慢慢来才是真
最后,咱跟大伙儿掏心窝子说几句实在话。养娃这事儿,真不是 “搭积木”—— 想咋拼就咋拼,拼错了还能拆了重拼;也不是 “种庄稼”—— 播了种、浇了水,到了季节就能收获。培养自律、合作、好奇心这仨本事,就像养一棵小树苗,得慢慢浇水、慢慢施肥、慢慢修剪,急不来,得有耐心。
可能有的家长说:“我家娃都六岁了,还天天赖床,一点不自律,咋办?” 别慌,从现在开始,跟娃一起定个 “起床小目标”—— 今天比昨天早五分钟起床,明天比今天再早五分钟,慢慢调整,总有一天娃能自己按时起床。千万别天天骂娃 “你怎么这么懒”,越骂娃越抵触,越难养成好习惯。
有的家长说:“我家娃太内向了,跟小朋友玩的时候总躲在后面,不敢跟人合作,咋办?” 别逼他,先从 “小范围合作” 开始 —— 比如先跟家里人一起玩游戏、一起干活,让娃感受到 “合作很开心”;再带他跟熟悉的小朋友玩,比如邻居家的娃、亲戚家的娃,慢慢扩大圈子;等娃适应了,再带他跟陌生的小朋友玩。千万别硬把娃推到陌生人群里,那样只会让娃更害怕。
还有的家长说:“我家娃都上小学了,遇到啥问题都不问,一点好奇心没有,咋办?” 别愁,从娃喜欢的东西入手 —— 娃喜欢画画,就问他 “你画的这是什么呀?为什么用红色画太阳、用蓝色画天空呢?”;娃喜欢玩玩具车,就问他 “你知道玩具车为什么能跑吗?咱们拆开看看好不好?”;娃喜欢看动画片,就问他 “你觉得这个角色做得对吗?要是你是他,你会怎么做?” 慢慢引导,娃就会敢提问、爱提问了。
其实咱养娃,不是为了让娃将来当大官、赚大钱,也不是为了让娃 “比别人家的娃强”,而是希望娃能管住自己、跟人好好相处、对世界保持热爱。这样不管将来娃走哪条路,不管遇到啥困难,都能活得踏实、活得开心、活得有底气。
就像老辈人说的:“先做人,后做事。” 自律,是让娃学会 “对自己负责”;合作,是让娃学会 “对别人包容”;好奇心,是让娃学会 “对世界热爱”。这仨本事,就是帮娃 “做好人、做好事” 的根基。
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多陪陪娃、多理解娃、多鼓励娃,帮他们慢慢养成这仨本事;也希望每个娃都能带着这份自律、这份合作意识、这份好奇心,在成长的路上慢慢走、稳稳走,将来不管遇到啥云策略,都能有勇气、有能力,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!
发布于:江西省高忆管理配资网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